山地概述
2014-07-23
1、山地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与占陆地面积的2/3,且绝大部分生活在以山地为主的内陆地区。山地,属地质学范畴,是指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差200m以上的地面。广义上包括高原、山间盆地和丘陵,狭义上仅指山脉及其分支。山的主体部分称作山体。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形状有平顶、圆顶或尖顶;山麓是山的最下部,它往往和平原或谷地相连接,但两者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的转折;山顶和山麓之间的斜坡就是山坡。它的形状有直形的、凹形的、凸形的和阶梯状的等。山脉是山地的一部分,指呈线状延伸的山地,是山地中主要山体的集合,多呈条带状分布,向两个方向延伸。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山脉,在形成原因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就被统称为山系。
2、山地的分类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极高山(海拔超过5000m)、高山(海拔超过3500m)、中山(海拔1000-3500m)、低山(海拔500-1000m)。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断块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3、我国山地的特点
(1)山地面积大、分布广。据量算统计, 我国山地与丘陵面积约有63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6.4%。若以山区而论, 即包括山地区、丘陵区和以山丘占多数的高原区,则占国土总面积的71.6%。我国山地丘陵不仅面积大, 而且分布广泛。在全国34个省(自治区)、市中, 除上海市为纯平地区外, 其余33个省(自治区)、市都有山丘分布。按其山丘所占面积的比例, 以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为最大, 均占90 %以上, 贵州为95.1%, 云南为95.0%,四川为90.2%;其次为福建、广西、陕西、湖南,山丘面积占80 一90%,福建为86.9%,广西为86%,陕西为84.6%,湖南为83.4%,山丘面积低于50 %的仅有天津市(4.6%)、江苏(4.9%)、安徽(36.8%)、河南(38.8%) 和内蒙古自治区(48.5%)。
(2)山地类型多样、齐全。以海拔高差论, 我国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全国山地总面积的35.2%, 1000-3000米占33.1%、3000米以上的占31.7%,低山、中山、高山约各占1/3。丘陵则在低海拔的面积多于高海拔,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约占丘陵总面积的41.6%,1000-3000米之间的占30.9%,3000米以上的占27.5%。以垂直带组成特点而论,我国山地垂直带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系统:即以森林为主体的季风湿润型垂直结构系统,以草原为主体的内陆半湿润一半干旱型垂直结构系统,以荒漠为主体的内陆干旱型垂直结构系统和高寒型垂直结构系统。
(3)资源丰富、潜力大。我国大部分山区资源丰富,生产门路广,发展潜力大,尤其是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区,高温、多雨,土地生产力高。
(4)地区之间差异显著。我国山地遍布全国,从南部的热带到北部的寒温带,从东部沿海的湿润区到西部内陆的干旱区,从青藏高原到东部低山丘陵,无论从水热条件还是地质地貌条件,差异都是很大的。
二、旅游的含义
1、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是一种个人行为,至少在某个环节上表现为个人有目的、有计划、能加以自主决策的主动行为,即使在某些被动的情况下,也有决定取舍或至少保持貌合神离的权利。旅游还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是旅游本身,而不是它所引起的什么“关系”或“综合现象”。这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性、消费性。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2、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资源是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可是具体形态的物质单体或复合体,如风景、文物。也可以不是物质形态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民情风俗。
3、旅游产品的含义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它是为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是商品,并且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依赖于旅游资源而开发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例如黄山、泰山、故宫长城等;另一种是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如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旅游产品要包含人类劳动,否则不能称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购物品。
与旅游资源最大的不同是旅游资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共同构成旅游吸引物,但不是所有的旅游吸引物都是旅游资源。所有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来作为商业性旅游观赏地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产品,成为资源依托型产品。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被用来开发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程度有限,还可进一步开发,这种情况下,它们可称作旅游资源。
4、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国外学者阐述休闲学的核心是:休闲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是“成为人”的过程,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有三个特征:首先休,闲是“精神的态度”,意味着“平和、宁静状态”;其次,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的机会和能力即所谓“闲暇生艺术”;最后,休闲是上帝的“赠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宋瑞对休闲的定义为:休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地、以自己所喜爱的、认为有价值的方式,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
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类型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有一点是必须实现的,即在休闲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必须达到那种闲适、达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处于一种摆脱羁绊的身心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通过休闲旅游达到彻底放松的调剂。哪怕是那种苦行僧式的旅行方式,虽然肉体劳顿,但参与者却浑然不觉,反而从中获得灵魂的解脱和升华。对于此,我们不能不说它已经上升到了休闲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具体的说,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5、山地休闲的含义
国内外休闲学界并无“山地休闲”的概念、分类和相关论述,“山地休闲” 可以看作是山地学与休闲学的嫁接,是“山地旅游”概念的扩大化和泛化,山地休闲的兴起是旅游产品升级、是由观光旅游迈向休闲度假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现代人追求文化内涵、精神需求的本质特征。
山地的休闲应凸显山地的特征,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营造的氛围,前者包括山体、水体、空气、动植物和特殊天象,后者包括宗教、建筑、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烙印等,从而提供观赏、攀登、野营、写生、摄影、徒步穿越、自驾车穿越、宗教拜谒、度假疗养、洗浴、漂流、采摘、滑雪、探险、特色餐饮、垂钓、山地自行车等休闲活动。
三、山地旅游概述
1、山地旅游内涵界定
国外偏重对山地旅游实证研究,且多为“基于山地特殊环境”的某方面旅游研究,尤其是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安全和度假村等研究比较集中。例如对山地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估、对“山区”的旅游与发展评述、对山区探险旅游安全进行研究。还有针对某个山区旅游案例进行研究,例如对洛基山国家公园旅游者的旅游模式选择进行的评估。
国内偏重对山地旅游概念界定的研究。首次对山地旅游进行明确概念界定是王瑞花在《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2005)中提出的山地旅游概念,且此概念是后期研究中引用较多的定义。她认为:山地旅游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的旅游环境载体,以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各种山地体,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传统人文活动流传至今形成的特定文化底蕴等人文资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为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
2、山地旅游发展历程
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其中50%为山地型风景区。随着山地旅游的发展,学术界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词为/ 山地旅游0和/山岳旅游0,检索后并对原始结果进行了筛选。该结果可能不完全等同于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但能基本反映山地旅游研究总体态势和状况。上世纪80年代国内山地旅游的发文数量每年仅为1篇左右,而到2008年增加到19篇,增长速度较快。较高速度的增长出现在2004年以后,2003年以前发文数量虽有增加,但幅度不大(图1)。
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根据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表1),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0个领域(表2),主要集中在资源与开发、规划与管理、客流与市场、环境评价以及旅游影响研究,该5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占到总数的80% 。其中旅游地资源与开发一直是各阶段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尤其在深化阶段,发文数量大大超出其他领域,研究内容也由初级旅游开发发展至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层面。在10个研究领域中,对居民感知及旅游者行为的研究较少,其中旅游者行为研究检索到的7篇文献有5篇为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山地旅游研究较为忽视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而在三个阶段中,深化阶段发文数量超出了前两个阶段之和,且研究成果覆盖了全部10个领域,我国山地旅游研究体系正逐步趋于完善。
(1)1980s中期到1990s前期: 起步阶段
山地旅游的兴起面临旅游地开发规划、线路整合等一系列问题,在此阶段,山地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情况密切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开发规划。此时山地旅游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多为描述性分析,加上开发的风景区多为名山,因而研究对象比较集中。
(2)1990s中后期: 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伴随着旅游地的发展,山地旅游特性逐渐引起关注。山地发展旅游,一方面各山地之间相互产生竞争,另一方面山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
在发展阶段,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得到了开展和深入。我国山岳旅游者大多为观光旅游者,观赏奇异自然风光、回归大自然等是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而山岳旅游者活动空间受旅游地旅游价值影响较大。经过近20年的发展,山地风景区处于新的演化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山地旅游地持续发展是可能和必要的。山地风景区客源庞大,但受自身资源特点影响,主景区游客较多,而外围景区游客稀少,生态环境承载负荷时空分布不均。
与起步阶段相比,在发展阶段山地旅游研究成果较多,研究对象多样化,学术界关注度加大,在研究中注重定量方法的应用,如构建模型及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研究内容拓展到山地客流时空特性、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地环境承载力研究等。但本阶段研究对象多为单个旅游地,不同案例地之间的比较研究没有得到深入。
(3)本世纪以来: 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深入,研究对象逐渐由名山扩展到更多山地风景区,研究领域在原有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不同案例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深入, 研究成果大大超出了前面两个时期。
山地旅游客流研究在揭示季节性特征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其他类型旅游地的比较研究,山地旅游地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成为本阶段山地旅游开发和规划研究的主题,具体体现在规划方法科学、开发生态旅游以及旅游创新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山地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多立足于山地自然环境特征,缺乏旅游者在开发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且山地作为一种特殊地貌单元,其旅游开发与其他类型旅游地的差异未得到很好的揭示。
山地旅游地居民感知研究集中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及其空间差异,居民感知研究有利于从旅游影响作用对象的角度审视山地旅游发展的实际效果。
山地旅游生态环境研究由对环境的整体评价逐渐深入到对环境因子的研究。由于山地生态环境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随着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未来山地旅游的环境影响仍将是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本阶段内一些有关山地旅游的学术专著和综述类文章问世,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历程,学者们开始注重总结已有的经验和不足, 进而开拓山地旅游研究新领域。
3、山地旅游资源的类型
山地旅游资源是指以山体为载体的各种旅游资源的聚合体。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山体、水体、生物、天象四类要素。山体是山的骨架,山体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决定山地自然景观的性格特征。水体是山地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是山的灵魂,按不同的形态分为:泉、涧、溪河、瀑布、池潭五类。生物指覆盖山体的花草树木、植物群落以及栖息其中的生物。山岳植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更替出现形成山的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与它的海拔高度、经纬地带、坡向有关。天象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见到的种种奇妙的天候自然现象,如云景、雾景、雪景、佛光、日景、月景。它是山地景观的难得的风景资源。
人文资源包括人工建筑、山地居民社区文化活动、名胜古迹、宗教文化等。其中集中体现在以山地自然资源环境为主要原料和灵感来源所创造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山地特有的建筑物景观等。
4、山地旅游资源特征
观景类型丰富:山地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且多数山地旅游景区都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是两者的融合。
资源原生性强:山地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少,自然资源和环境较好地保持着原始状态,相比于平原地带受人为活动破坏小,因此其自然资源原生性强;另一方面,山区居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其生活习俗和民风较好地继承了原生文化,相对于受现代生活冲击强烈的城市环境,山地保存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生态环境优越:由于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现代工业社会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小,且山地多为植被覆盖集中区域,因此山地的生态环境显著优于其他场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山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互穿插,紧密结合,古建筑、宗教寺庙、名人墨迹、传说典故丰富多彩,成为独特的风景名胜。
旅游综合效益明显:山地旅游的开发能进一步增加山地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不同的景观资源类型可以根据游客消费习惯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在不削减原有资源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相对脆弱:山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开发活动以生态效益为第一效益,山地为旅游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将是可持续的,合理的旅游开发将是山地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但是恶意的开发将会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利用带来阻碍。
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代山地旅游是以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为特色项目的旅游形式,旅游活动形式的特殊性以及山地环境的复杂性,使山地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
Copyright © 2013-2016 ET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6007542号-1 网站开发 | 网站建设